妙手笔墨酿芬芳--近访孙喜正老师
       孙喜正:妙手笔墨酿芬芳
华藏海 陈义欢北京报道
     作为一位钟情于花鸟题材的画家,孙喜正身上有着明显的角色冲突。单看外表,沉默寡言、敦实憨厚的形象让人很难将他和艺术联系起来;然而,打开孙喜正的画作,灵动秀气、生动逼真的花鸟虫鱼果蔬跃然纸上,不仅挑动欣赏者的视觉,连味觉和触觉也时常被瞬间打开,让人从画作中领略“秀色可餐”之境。
取天地之灵气
     1949年8月,孙喜正出生于九朝古都——河南洛阳。很快,父辈们就惊奇地发现,在这样一个文化程度不高、农耕色彩浓重的家族里,孙喜正从幼年时期就表现出了对绘画的极大兴趣。因为家在农村,和众多画家首先看到优秀的绘画作品萌生“作画”的意愿不同,孙喜正是看到实物就想画,而且他无师自通,经常寥寥数笔,就将写生对象画得活灵活现,周围人无不啧啧称奇。
     在那个封闭的年代,幼年的孙喜正其实就有一个很哲学的思考在头脑萦绕,“生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很多人离开这个世界之后,就再也没有留下什么。当时我就想,我一定要留下点值得纪念的东西。而画画是实现这个愿望的最好途径。于是我就坚持一直这么做。”不善言辞的孙喜正对记者说起这段思想经历,总是习惯用手拍拍脑门。直到现在,连他自己对幼年时的这个天方夜谭似的想法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很匮乏的年代,孙喜正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艺术的渴望和追求,11岁时的一天,孙喜正在家休息,看着窗外的树木和花草,灵感闪现,开始画出了第一幅作品。而后更是思如泉涌,一发不可收拾,几十年时间从未停止绘画创作。著名艺术大师齐白石,一直是许多民间艺术家的励志榜样。齐白石出身贫寒,做过农活,学过木匠、雕花木工,但他从民间画工入手,通过苦习古人真迹,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在他的笔下,大凡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一不精,无一不新,为现代中国绘画史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
     而在那个年代拜师无门的孙喜正,也走上了一条民间乡土特色的自学成才之路。由于周围环境没有良好的艺术氛围,孙喜正的作品从一开始就与民间田园紧密相连。由于自己常年在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奔波,孙喜正便就地取材,将自身感受融入创作之中。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撇开传统艺术创作的框框条条,单刀直入地表现创作对象的精气神,融天地万物之精华,接地气,深受人们的欢迎。
     随着孙喜正在当地的名气越来越大,人们也受到了他的感染。许多人把自己家里的艺术书籍翻找出来,送给孙喜正临摹学习。“那时不像现在,随便就可以去上美术培训班或者拜师学艺。当时出门都要介绍信和粮票。正是乡亲们的帮助,才使得我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孙喜正始终怀着感恩之心对待这一段特殊的历程。
隔空师法“徐苏”大家
      孙喜正向记者坦言,自己的艺术风格,深受学贯中西的徐悲鸿和国画大师苏葆祯的影响。
     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有着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博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作品,充满了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每次观看徐悲鸿的作品,我都觉得自己的热情一下高涨起来。”孙喜正对记者说道,他还很喜欢徐悲鸿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
   “徐悲鸿先生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他为艺术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博大的爱国情怀。”提起徐悲鸿,孙喜正的话语中始终带着崇敬之情。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孙喜正,正是通过徐悲鸿的作品,觉得自己真正读懂了徐悲鸿。正是受徐悲鸿画风的影响,孙喜正的国画,也借鉴了西方油画的许多技法,在写意中不乏体贴入微式的细节描写,让人耳目一新。
      孙喜正的另外一位偶像苏葆祯,年轻时遍访名师,深得大师真传。1945年12月徐悲鸿看了葆祯教授画展后,在《世界日报》上撰文说“苏君画花鸟,才气洋溢”;常任俠也在《世界日报》评介说“观葆祯之画,即如见书旗之画也,书旗所授弟子,以葆祯最秀出”;傅抱石在《中央日报》报上发表评论肯定其成就和风格。而历经磨难之后的苏葆祯,其所专注的“葡萄系列”画作,更是鲜活、灵动、熠熠生辉,人称“苏葡萄”。葡萄,汉书作蒲桃,可以造酒入酺,饮人则陶然而醉,故有是名。汉书言张骞使西域还,始得此种。“苏葆祯先生画的葡萄,已经到了真假难辨的地步。”第一次看苏葆祯的“葡萄”后,孙喜正就很难平静下来。他随后也把葡萄作为自己核心的创作题材加以研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常年独特的公社劳动阅历,再加上“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先天优势,孙喜正的“葡萄”终成正果。他所画的葡萄,无论光线、角度、墨彩都恰到好处,“根蒂蟠虬,龙须围绕。枝枝叶叶青青好。三光照曜结云棚,就中几穗非常宝。初似琉璃,终成码瑙。攒攒簇簇圆圆小。”而其中的力作《硕果累累》,挂在客厅时,更是常被客人误会为真葡萄。
妙手笔墨酿芬芳
     中国花鸟画有悠久的历史,在唐代花鸟画已经相当成熟,经五代直至宋元,花鸟画与山水画一样逐渐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是中国传统的三大画科之一。
花鸟画描绘的对象,实际上不仅仅是花与鸟,而是泛指各种动物植物,可以分成为花卉、蔬果、翎毛、草虫、禽兽等类。中国花鸟画不是仅仅为了准确描绘现实中的花卉禽鸟,而是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是画家借以抒发自己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并体现一定的社会精神,就是以写生为基础,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为目的。
     孙喜正早年以工艺美术画得名,后来擅长花鸟,兼工人物、山水、墨竹。孙喜正的花鸟画,经过多年咀嚼揣摩,形成了小写意画法的风格,艺术语言洗练自然,形象简括生动,风格秀润清雅,色泽丰富多变,淡而不薄,洁净明艳,注重笔墨的书法情趣和书卷气息。尤以“牡丹”和“葡萄”为人们所颂扬,撷诸家之萃,脱去格律而自成一派。所画禽鸟造型正确,骨肉兼备,形象丰满,赋色浓丽,钩勒精细。
     由于对中国传统花鸟画神韵的始终坚守,使得孙喜正的小写意花鸟画作品在充分显示出画家创作思想的同时,也呈现出独特的绘画个性和风格。一副《玉堂富贵图》,色彩浓烈,万物生生不息之感呼之欲出,其中几朵牡丹风华绽放,观者无不受其感染。“一个人的画风中,最重要的就是画之骨,画之魂,我手画我心。《玉堂富贵图》正是当时我心潮澎湃、踌躇满志的内心写照。”孙喜正对记者表示。据了解,很多公司和家庭都喜欢把孙喜正的花鸟画挂在最显眼的位置,“可以带来好运,鼓舞士气。”“天上有香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自古以来,牡丹就以它特有的气质与风韵在众香国里风华绝代独领风骚,吸引着无数的艺术家为其倾尽翰墨洒尽丹青。“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出生于洛阳的孙喜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作为一位画牡丹的行家能手,他的牡丹画,气韵典雅,章法严谨,笔墨酣畅,妩媚动人,尤其在色彩的配置上独具匠心,形成了雅俗共赏的独特艺术风格。一朵朵牡丹千姿百态,娇艳动人;立意构图,别具一格。
     “孙喜正笔下的牡丹有颜色从里往外散发着生生不息感,色深时,温润如玉,暖人眼目,色淡时,如花拓纸,沁人心脾。秀而不媚,艳而不俗。”中国青年书法家、中国三希堂艺术研究会高级书法师周长宏,有着多年的艺术积淀,对孙喜正画作的评价颇为中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今,已经被评为“国宾礼特供艺术家”的孙喜正,依然每天闻鸡起舞,笔耕不辍,只为把越来越多的精品留给世人。
 
关于我们 | 赞助单位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版权所有 ©2010-2011 中国书画宝库
Copyright ©2010 - 2011 zgshbk.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