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其峰精神 |
孙其峰精神 前不久在一个画展的开幕式上,与天津美术学院老院长张蒲生先生并座,一起谈到了孙其峰先生。我知道,谈天津的书画,绕不过孙先生,因他之艺术,因他之资历,因他之品德,更因他之贡献。 孙其峰先生之成就由天津辐散至全国的书画艺术界,可说是个杰出代表人物。他获有中国美术终身成就奖、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中国文联颁发的造型和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等,集多个终身成 就奖于一身,尤其是在书画两界均获得过最高成就奖,乃全国艺术界之唯一。
(孙其峰《飞鸟出林图》) 所以,研究孙其峰先生之必要,宣传孙其峰先生之重要,已超越对艺术家个体的定位,代表了属于天津之文化自信和艺术精神。 这里,我们无妨把孙先生一生的艺术观和操守提炼,谓之为“孙其峰精神”。 细说来就是孙其峰先生的“三学精神”,即: 精谨不苟的治学精神; 勤奋不怠的苦学精神; 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 “三学精神”又贯穿着一个“德”字。 “德”代表做人做事的境界,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行为准则。 对于孙先生, 治学精神蕴含着他的艺德; 苦学精神彰显着他的行德; 教学精神闪耀着他的师德。 孙先生德为艺先,“志于德,依于德,而游于艺”。
孙其峰《秋江图》) 精谨不苟的治学精神 这里,要回放几个过去岁月的小画面: 当年李可染先生曾对我说过:“你们天津有个孙其峰,了不起,在继承传统上有自己的主见,对画面结构和笔墨很较真,有宋人的精神。”我从央美回津后,便常去孙先生那里讨教。 一次,先生给我讲到南朝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他说:“构图之所以能胜自然状态一筹,就是因为经营。经营不能没轻沒重,一幅构图,就是一篇文章,要以治学的精神去反复研究,协调处理画面的各种关系。经营不可随便,它本身就是一个学科门类,叫构图学。” 当年孙先生那严谨不苟的治学态度至今仍历历在目。 孙先生把创作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步骤,都以学的态度去治,所以,他的艺术作品同样也都是他的学术创作成果。比如我们看他的语言和构图,表面上似没有什么重大突破,但站在美术史的高度去深入分析,就不难发现,他在笔墨和构图方面已经发生深刻变化。 我们知道,中国画的发展是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他的构图在一些画面空间处理上,已脱开了传统的空间观,把写生融进传统笔墨形态并改造,形成了自己的主张而使画面具有了当代性。 先生以治学的精神来治他的艺术,这本身就是对艺术的尊重,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它是贯穿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大德,应该为我们后学所遵循。
(孙其峰《鱼鹰图》) 勤奋不怠的苦学精神 孙其峰先生的勤奋是画界皆知的。文革期间,学校的老师们很多都无暇顾及画画,而孙先生则利用一切时间,钻研篆刻、书法和国画,钻研古今传统和画论。那时学校还可以领宣纸用于教学示范和创作,大多数老师们一个月仅领几张,而孙先生则领几刀。校领导和库管去他画室看看情况,不得不为其勤奋用功所惊叹,满墙满地都是他的创作以及课堂示范前的画稿练习。 自此,“苦学派”也成为对孙其峰先生勤学不怠的肯定。 孙先生曾说,中国画是学问,也是功夫,不能熟练地画出几种鸟,配当画家吗?如同京剧名角,总得有几出拿手戏。孙其峰的麻雀,就是他苦练苦学,反复研究传统和生活所获得的“拿手戏”。他在传统上稳扎稳打,反对“在一夜之间摇身一变,另起炉灶”。他说,风格乃作者品性、经历、好尚、修养、学识、技巧的总和。这个没有捷径,只有认学,还要苦学,研究传统之精,研究今人之长,才能水到渠成,自然形成。 勤奋苦学成就了孙其峰先生的艺术,也造就了他当代书画大家的地位。
(孙其峰《朱鹮》) 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 韩愈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表”四字用在孙其峰先生身上最为合适不过了。 前一阶段,天津美院展出了许多先生的教学画稿,观后甚是感慨。从每一笔到每一个局部,步骤之细,一目了然。旁边书法文释讲述清晰,言简意赅,极好理解,学生一看就懂。看得出先生对学生的指导耐心之极。 先生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都不厌其烦地解答,有时还边回答边探讨,他说,教学相长,各有优长。对带作品求教的学生,每画必改。很多求教的学生现在手里都珍藏着一些孙先生的批改作品,即使他年事已高,仍坚持此风。 孙其峰先生在中国书画教学上的治学、苦学精神,以及取得的艺术成就,毫无保留地回馈给了学生和社会。 他在教学上独辟蹊径,把对津派绘画的传承引入到学院教学的体系中,扩大并规范了津派绘画在技法上的完善性和传承上的系统化,培养了霍春阳、白庚延、何家英、吕云所等一大批影响全国的名家,使津派绘画的文脉在孙其峰的教学体系下得以承续和宏扬,孙其峰先生也成为当代津派绘画的领军人物。 明代称师德为“学行”,“学行”又叫“有德”,教读皆有成人之责。孙其峰的教学精神昭示着他热爱传统、弘扬传统、教书育人的伟大师德。 “孙其峰精神”贯穿在他一生的艺术生涯和生活中,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在见证了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一次又一次的风云际变,在见证了诸多社会观念和艺术价值的变迁所带来的挑战后,仍然波澜不惊,探求大道,以自己的治学、苦学和教学追求,实现精神上的升华。 他的精神对今天艺术的影响越来越弥足珍贵,更具有一种文化意义和人文精神,已经成为天津美术的文化符号。 - END - 作者艺术简介
|
关于我们 | 赞助单位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版权所有 ©2010-2011 中国书画宝库 Copyright ©2010 - 2011 zgshb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