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墨才题梅似雪 挥毫又赋迎新春

 

沾墨才题梅似雪 挥毫又赋迎新春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唯有自觉坚持这个正确的政治方向,紧扣时代脉搏、为人民鼓呼、勇于担当、锐意探索,始终自觉将自身的艺术创作与实践,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相结合,才能创作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郎百忠就是这样一位始终自觉地将自己的书法艺术创作与坚定不移的正确的政治方向相结合,始终站在服务和推动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政治高度,去组织和推动自己的书法艺术创作,不懈致力于书法艺术的探索、实践与弘扬,从而赋予他的作品以充沛的爱党爱国情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郁的人文关怀,成为我国书法界用艺术创作之笔传递人民心声,奏响时代最强音的优秀代表。

我们希望通过他的创作道路和作品,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更好更自觉地坚持文艺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提升创作的艺术水平、思想境界和时代精神树立典范,提供镜鉴。

【人物档案】

郎百忠,1960年生,北京人。中国书画宝库书画评审鉴定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法学会会员、法学博士、法学家、书法家、演说家、“国字体”书法创新人。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强调的那样,“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这既是时代赋予文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也是文艺工作者从平凡成就伟大的不二法门。

“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对于当代的中国文艺工作者来说,唯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将自己的艺术创作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相结合,用自己的艺术之笔,反映人民心声,弘扬时代主旋律,才能为创作开掘出不竭的精神源泉,拥有更为恒久的艺术生命。

郎百忠就是这样一位书法家———他赤子丹心,数十春秋,艺海泛舟,始终将创作的旨趣与家国情怀、民族复兴、民生福祉相结合,倾情红色主题,紧扣时代脉搏,凝聚时代精魂。他锐意创新,博采众长、不拘一格,几十载潜心翰墨,初从王羲之、张旭、米芾、黄庭坚等,学钟繇,兼颜真卿、苏轼及名家发帖,融古今名家精华于一身,自成一派,创立“国字体”书法;他以书为媒,思接天地,学贯古今,与往圣通心,与先贤对话,使他的书法作品在朴拙大气与潇洒灵动之间自由行走,以大写的人格成就力穿纸背的风骨。

书·魂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郎百忠始终将自己的创作与时代发展的脉动与使命紧密结合。他说,20167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及必须牢牢把握的八个方面要求,对全党在新的历史起点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行动指南。

重温讲话,郎百忠依旧难掩激动之情。他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本色初衷、雄心壮志和使命担当,是引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献,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中国梦凝聚起必胜信心和磅礴力量。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正是饱含这份深情与感动,郎百忠挥毫泼墨,创作出书法作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他说,“这八个大字,正是对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时代特质与理想追求的艺术反映。”

欣赏郎百忠的作品,结字用笔气韵酣畅,“解体宽博、骨力遒劲、气足神闲,用笔古朴,法度严谨。”既艺术地表达了党的执政理念也生动反映了党在新时期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岸风姿。有论者指出,郎百忠的书法作品,实现了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创造性融合与统一,成为洒脱不失严谨,奔放不失方圆的“国字体”代表作,受到书法界及爱好者好评。

书·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他认为,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法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他寄语艺术家“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

创新植根传统。郎百忠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郎百忠的书法技艺正是源于对祖国乃至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自觉传承与融会贯通。作为书法家,以书法为纽带,郎百忠将自身对书法艺术的不断求新求变,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递人民心声、讴歌时代主旋律有机融合,构成他书法艺术创作的重要特质与精神源泉。

多年来,在书法艺术的创作王国里,他广收博采,取百家之长,而不自设牢笼,作品貌丰骨劲,味厚神藏,超然卓立,自成一家。作品于朴拙中织锦绣;于灵动中藏风骨。有论者指出,他的书法境界可以“静”、“淡”、“清”三字概括,也是他的过人之处。而他敢于突破传统的写法,根据字意而创设不同字体,表达不同意境的创作才华更受到称赞。其卓越的艺术功底,独创的书法艺术风格,使郎百忠成为我国现代书法艺术界的佼佼者。

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发扬好党的优良传统,尤其是继承和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意义重大。19362月,毛泽东途经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时,适逢大雪。面对雪花纷飞的壮丽河山,联想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毛泽东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写下了气势磅礴、雄浑豪放的《沁园春·雪》,词中以咏雪起兴,赞美祖国江山,评论祖国历史,歌颂祖国河山,憧憬祖国未来。以《沁园春·雪》为代表,郎百忠更精心创作了《长征诗》、《沁园春·长沙》、《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一组书法作品,通过重书不同革命时期毛泽东诗词作品,郎百忠牢牢把握住作品的意境,运用极尽洒脱飘逸的笔法、磅礴的气势,彰显出伟人博大的胸怀,也展现出作者艺术再创作的卓越才华。与此同时,郎百忠更将对书法艺术的自觉追求,融入到对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党的先进模范与英雄人物的由衷礼赞之中。《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是习近平总书记读《人民呼唤焦裕禄》有感而作的一首诗词。郎百忠深入研读这部作品,进行了大胆的艺术探索与再创作,“通篇运笔沉稳含蓄,从容不迫,具阳刚正气之象。用笔秀雅,结体圆润,端庄富丽。楷书中有行书的笔意,行书中又往往夹杂草书的韵味。点画圆润均匀,结体婉转流畅,又不失书法法度,柔中有刚,刚柔相济,书法遒劲。”被多家主流媒体传播报道,成为郎百忠书法作品中的名作。

凭借一幅幅“弘扬主旋律、讴歌新时代”的书法力作,郎百忠也被誉为“正能量传播者”,他的多幅作品在党刊《求是》杂志社主管主办的《红旗文摘》和其他报纸杂志上发表,更有许多作品被国内外知名人士收藏。

书·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除了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

贯穿郎百忠艺术创作始终的是对党的事业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以及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片赤子深情。而所有这一切都成为他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的不竭动力。郎百忠作品取材慧眼别具,走笔行云流水,整体布局开阖有度,寓意深刻;章法错落有序,引人入胜。创作的同时他还在理论研究方面孜孜以求,创作了数篇理论文章。而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浸染愈久,其情愈深,对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信心愈切愈坚。

郎百忠的作品,紧扣时代脉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风清气正”、“正道人和”、“清风是式”、“山清水秀”、“天上不会掉馅饼”等作品,正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真挚情感以及对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加速生态治理,建设美丽中国,锐意改革、攻坚克难,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由衷礼赞。尽管一幅幅作品风格迥异、多姿多彩,但透过隽秀洒脱的笔锋始终不变的则是作者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旗帜鲜明的政治立场,抒发出作者对国家的真挚情感和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腐倡廉的由衷礼赞。郎百忠的创作成就既源于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也基于他对人类历史文化发展脉动的判断与慧眼。伴随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中国将日益在引领世界潮流,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事业上发挥重要作用。而实现这一切,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九州共贯》、《鸿运四海》等作品的创作,正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的讴歌。他的书法作品“家和是福、爱国是福、清政是福”可谓道出了社会潮流和发展方向。

也正是这份深厚的爱国情怀与精湛的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适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郎百忠的书法作品再次被中国邮政、中国国际集邮网制作成纪念邮票和明信片向全世界发行。多家主流媒体相继报道、刊登了他的作品,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好评。

几十年翰墨人生,郎百忠始终旗帜鲜明地紧跟党中央的前进步伐,以其赤子深情与艺术之笔成为人民领袖与时代潮流的真诚讴歌者。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植根祖国乃至人类优秀文化传统,肩负改革创新历史使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郎百忠和他的书法艺术创作一定会迎来新的春天。

关于我们 | 赞助单位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版权所有 ©2010-2011 中国书画宝库
Copyright ©2010 - 2011 zgshbk.com All Rights Reserved